發文期限:禮拜六晚上12點前

目前分類:洪原頂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看這部紀錄片時,也許是因為還太年輕,又也許是因為還沒有真正的長期離家過,其實一開始並沒有什麼感觸。主要的想法還是放在對過去的無奈上。
    但是慢慢看到了後面,當導演問了他爸爸以後還會不會想回大陸看看老家時,他爸爸的答案卻讓我印象深刻。不想回老家看看,是因為以往熟悉的人事物全部都不存在了。這段畫面讓我有相當深的感觸,但是我所想的卻不是老家,而是一部已經消失的老貨車。那年是1988,我還可以很清楚的記得當時才兩歲左右的我,躲在一樓往二樓的樓梯上,從扶手間看著這部當年第一批的藍色瑞獅貨車開到我家門前,我拿粉筆亂畫與玩耍的水泥地上。這不是我生命中坐的第一部車,更早之前的記憶中我也曾在老爸滿是金屬與潤滑油氣味的黃色裕隆旅行車裡爬來爬去,但是這部藍色箱型車卻在我的生命裡佔了非常大的位置。也許是因為從小時候老爸開車時坐在他大腿上看著時速表的指針上下亂跑開始,之後國小時全家六、七個人擠在車上出門玩,到國高中坐在副駕駛座與老爸聊天順便學機械這十幾年間,我在這部車上有太多重要的記憶,當我在看這部紀錄片時,我想到的不是現在住的家,而是這部老貨車。
    當我二十歲終於拿到駕照,想要「返鄉」一下時,我的「故鄉」卻已經不存在了。從老爸口中我才知道,當我在北港的那一年,家中爆發過一次分家產的大戰,當時這部貨車被叔叔那邊搶過去之後,過沒多久就被報廢拆零件賣掉了。當時感覺好像心裡忽然少了什麼,感覺有點空洞又有點不真實,也許這是鄉愁的感覺?
    也許故鄉的構成並不是決定於待的時間長短或時間先後,也不一定是一個地點或建築,而是由回憶的量與重要性。也許故鄉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只是腦中記憶的集合,以現實存在的物體作為媒介表現出來而已,而我們對故鄉的思念只是回憶的一種形式。現在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以上面的理論為準的話,未來我必須要好好保存現在所有的這部機車,因為在它身上,有著我太多的重要回憶,與它一起度過的單人環島是我有過最美的回憶,也是我所有過最冒險的決定,以及第一次的告白失敗與對社會的適應歷程等回憶,若我失去它,我可能有會再感受到一次那種空洞卻又不真實,名為鄉愁的感覺。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基本上劇中的年代設定完全就是我出生的年代,在我長大之後我才發現我腦中現存最早的記憶大約在19871988之間,但是對於19861987卻是完全沒有印象,因此我對那個年代非常的感興趣。

    某方面來說那是個黃金年代,卻也是個瘋狂的年代,從經濟奇蹟、股票的一夕致富,到大度路飆車潮。雖然物質生活富裕,但是其他方面卻相對的貧乏,這部分在片中佔了不少的比例。雖然主角從無錫轉到香港發展,途中歷經當時的經濟起飛及之後的股市泡沫化,這段過程中唯一不變的是兩人對對方精神上的互相依靠,因為他們需要對方來充實物質生活以外的需求。

    另一個貫穿整部片的主軸是鄧麗君,從頭到尾不管是劇情、對白還是背景配樂,全部都有鄧麗君或是她的歌曲的影子。這樣安排的原因除了鄧麗君是當時最主要的指標人物以外,同時也是因為這是男女主角在異鄉打拼時,兩人之間最重要的連結,同時也大大的影響了兩人間感情的發展。雖然一開始女主角只是在利用男主角,但是男主角雖然知道卻不願意讓女主角發現,只因為她是男主角在當地唯一的朋友,這裡表現出了都市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甚至連當初一起上車到香港打拼的同鄉都受到影響而變得不容易親近,主角只好盡一切可能守住現有的朋友。

    在上面所說的事情發生的同時,主角的內心也開始慢慢的發生轉變,只是導演並沒有選擇用明確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是改成用主角的那部老腳踏車來代表主角與故鄉女友間感情的轉變,當腳踏車被主角放在巷子裡荒廢腐朽時,其實也代表了故鄉女友在主角心中所佔的份量正慢慢的減少,最後接近消失。最後男主角與女主角都到了美國去發展,男主角又繼續騎著他的腳踏車到處跑,只是這次這部腳踏車所代表的不是男主角與故鄉女友間的感情,而是代表著男主角與女主角間的感情。這次腳踏車並沒有在被丟在巷子裡荒廢,而是一直由男主角騎著到處跑,追尋著男主角的真愛,腳踏車的存在卻也使得男主角比原先應該遇到女主角的時間又更延後了不少,但是最後還是靠著這整個故事的關鍵-鄧麗君最後一次在螢光幕上的出現才讓男女主角又遇見彼此。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完了片中的三個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馥華的故事,因為我也曾經差點喪失聽覺,所以我稍微能夠體會那種忽然從一個正常人變成能力缺損的恐懼。但是她的狀況是除了聽覺以外,其他的感官都與行動能力都喪失了,這種狀況下她卻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決定活得更有意義。
    三個故事中,馥華的故事反而比較特殊,因為她的缺損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火災後一夜之間變成現在的樣子。但是我在看完馥華的故事之後,反而覺得如果當年沒有這場火災,也許她的生命會變得空虛很多,正是因為那場火災造成的傷害,馥華才能不受外界的污染,活出生命的光輝。文貴的故事也給我一樣的感覺,我羨慕他們,羨慕到甚至有點忌妒,因為我知道我的生活非常空虛。我的生活讓我感覺不出有什麼意義,有時候我甚至不確定我是否還活著,還是我只是某個人腦中的幻想,因為我感覺不出能證明我存在的東西,也感覺不到未來或希望。唯一感覺得到,唯一能確定的,而且越來越強烈的,是自己的一部份已經死了,只是不知道是我的心還是我的精神,或者死去的根本就是全部的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我感覺不到我的存在,也感覺不到"活著"的感覺,生活除了迷惘還是迷惘,我看不到未來也看不到希望。那是一種絕望的感覺,有點像掉進一個無底洞,一種持續墜落的感覺。唯一能感覺到的是對現實的怨恨,現實中的虛偽、不公與諂媚到處都是,卻又無法逃避只能妥協,那種對現實的無力感讓我對現實沒有任何改變它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慾望,一種想把整個社會毀掉重建的的慾望與更大量的絕望。
隨著時間過去,這種想法也跟著增強,強烈到連我自己都覺得害怕,到最後卻連慾望也開始消失,只剩下現實的絕望。這種心態一直持續到去年,在一次機會下看開之後才慢慢開始消失。
    在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唯一能想到的是"睡人"中的一句台詞:「我有病,讓我離開世界的病,而我奮鬥著要回來,我奮鬥了30年,30年了,我仍然在奮鬥,而你…你沒有藉口,你只是個害怕孤單,什麼都沒有的男人,沒有生活,什麼都沒有,你才是睡著的人。」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痕228 紀錄片心得 洪原頂
    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最大的感慨是台灣政府對歷史的逃避,不負責任,與對後代教育的隨便。不管再怎麼逃避,228仍然是個已發生的歷史事實,但228在國高中的歷史課本上所佔的篇幅絕對不會超過一頁。
    以以前的歷史環境來看,為了配合當時對領導者的造神運動,許多的歷史事件在當時都被刻意略過不談,社會上充斥著許多如"南海血書"一類的政戰文宣,甚至連教育的內容也必須配合,灌輸學生許多虛構的,脫離現實的教學內容。但是在解嚴後的數十年,連當年造神運動的對象也早已離開人世,教材的內容卻仍然沒有改變,小學生仍舊讀著"少年蔣公觀魚逆流有感",國高中生仍舊以學習大陸的歷史地理為主,只是多附加了敷衍性質的"認識台灣-地理篇","認識台灣-歷史篇",這樣教育下所教出來的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土地上與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事能有多少了解?對歷史又能有多少思考能力?要不是曾經騎機車跑完台灣全島,連我自己都不一定搞得清楚鹿谷與地利是在哪裡,我姐正好是施行鄉土教材前最後一屆,她直到上了大學都還不知道員林是在彰化而不是桃園縣。
    對學生歷史的教育更是荒謬,不但以大陸歷史為主,連教育方式也只著重在記憶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而不是歷史事件對往後的影響與學生對歷史事件間影響的思考能力。甚至連教材內容本身的客觀性也大有問題,常常將某件事的功績全歸到某個高層官員身上,卻完全不提其他相關事件的影響力。事實上在現在的大學生中有多少人了解"中壢事件"對台灣民主化的影響力?在學生中又有多少人曾經聽過"中壢事件"四個字?也許這些學生對中國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倒背如流,對電視上的偶像藝人如數家珍,甚至在電視上高談闊論,但是他們對真正影響他們現在生活的歷史事件卻聽都沒聽過,更別妄想能夠了解這些歷史事件如何能影響整個社會,進而帶給他們現在所享受到的自由。
    許多對機車狂熱的大學生也許可以從玩機車的族群中聽到或了解二十幾年前課本上不曾提過的飆車潮,但是在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了解當時的飆車潮的起因,這件事對現行法規的影響,對相關產業的影響,以及為何台灣機車市場會因為這風潮而演變成現在的狀態。而這些機車狂熱的人還算是學生族群中對這個歷史事件較了解的成員了,但是他們幾乎只能說出這件事的發生時間與地點,對於它如何影響往後成千上萬靠機車與相關產業過活的民眾,與所有使用機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民眾卻是一問三不知,更遑論一般只將機車視為上下課通勤工具大學生。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籍慰安婦 紀錄片心得 洪原頂

    在看完這部紀錄片後,可以深切的了解到以前所聽過的一句話: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因為只要你存活了下來,就一定只能帶著陰影與傷痛,戰爭中最不痛苦的也許就是那些死在戰爭中的人。但是這件事真的只能是因為當時的日本人像沒天良的惡魔嗎?

    在當時的參戰的國家中,幾乎所有的國家對內都會有政戰單位負責文宣及廣播等資訊管道,最常見的手法就是醜化敵對國,美國將日本塑造成黃皮膚的猴子,這種看法現在甚至仍存在於美國某些人心中;日本政府將美國人塑造成見人就殺的魔鬼,形象塑造得非常之成功,當美軍登上塞班島時,島上平民甚至自己從懸崖上跳海自殺,因為他們害怕受到沒血淚的惡魔美軍凌虐。長時間在這種醜化的洗腦下,能夠不把對方當成生命來看待是可以預料的事。

    除了各國間的互相醜化以外,還有一項因素就是大國的自傲,長久下來強國人民自然會認為其他弱國的人民是次等種族,這點直到現在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還普遍的存在著。冷戰結束後,美國的自傲讓它認為自己是世界的警察,卻無法了解為何有這麼多的國家如此痛恨美國。日本在當時的亞洲相比下非常強大,長久以來大東亞共榮圈計畫的影響下,日本就像現在的美國般,產生了莫名的優越感與使命感,認為亞洲需要他們的拯救,為了他們偉大的使命,其他亞洲人甚至都可以被消滅。

    在種種的環境影響下,日本的基層社會與軍方的基層人員可以很輕易的做出他們現在認為毫無人性的行為。但是他們卻不知道他們所看到為亞洲的美好未來所做的計畫,其實只是個謊言,高層用來操縱棋子的幻影。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