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期限:禮拜六晚上12點前

目前分類:吳尚樺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山有多高  觀後感

    看著這部紀錄片,腦袋裡遠遠地,傳來了余光中教授在我高中時,到來學校演講念詩的聲音,「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首詩,是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來台的許多人們共同的心境。兩岸的局勢,造成了多少人心中永久的遺憾,許多十六、七歲時就離開家鄉的人們,盼不到開放探親,就已經離開了人世。

    上學期我修了一堂電影的課程, 課程的作業,是拍攝影片,我們那時選擇了記錄一對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來台的老夫妻「周爺爺和周奶奶」。看著「山有多高」裡的老爺爺,無奈親人的離開人世,腦海浮現裡了周爺爺那雙拿著照片顫抖的手,一一跟我們介紹她的兄弟姐妹,再一一的跟我們說,哪些兄弟在甚麼時候離開人世,言語中透著無奈、透著哀傷。周爺爺周奶奶也是從四川來的,我不知道得了失智症的周奶奶是不是已經知道,她僅存記憶中的老家,經過大地震的洗劫,已經多少家庭、就這麼破碎,多少人、多少城鎮就這麼消失,不知道周爺爺照片中的場景,僅存的家人,在這場大地震中,是否也一起消失了?

    影片中讓我感傷的,還有老爺爺在結束探親之旅後,那句不想再回去了,滄海桑田,當記憶中的場景,與現實完全不同,那些期待可拼起的記憶拼圖,一股腦的全落了下來,那時的心境,又是如何的難過呀

    在台灣,還有很多很多的老人家們,對他們而言,大陸有的,是他們的童年,他們的回憶,儘管,那已經跟從前都不一樣,但無論如何,那是他們的家鄉呀!

    外,我也又感受到了一次,人衰老時,跟小孩有多麼的相像,每一個老人到最後,都像嬰兒一般,需要人照顧,動作、都像小嬰兒一般,影片中也用了許多老人與小孩對比的手法。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的必經之路,我會像影片中的老爺爺這麼幸運,有人照顧,替他拍下紀錄片;影片中的小孩,又是如何的好運,有人替他記錄下,他沒有記憶的那段日子。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甜蜜蜜   觀後心得

    1995年,鄧麗君猝逝時,我才6.7歲,當時的我,對於這個人,毫無概念,更不可能瞭解到她對華人地區的影響力,只有媒體的大篇幅報導,使我印象深刻。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年鄧麗君的忌日的一系列追思活動,還有模仿秀節目裡模仿鄧麗君的參賽者,愛國歌手的形象漸漸深植在我心中,他那種單純、毫無雜質的嗓音更是常常縈繞在我心頭。

    甜蜜蜜這部電影,凸顯了鄧麗君在華人世界的影響力,在電影裡鄧麗君所代表的是一種時空、一種無形的背景、也是這部片男女主角之間的唯一的連接點,在片中,每當男女主角關係轉變時,總是會出現鄧麗君的影子:賣鄧麗君唱片後發生關係的那晚;在街上拿到鄧麗君簽名後,決定真實面對兩人的感情;還有最後追著鄧麗君的死訊在街上相遇。

    我認為這部片所要表達的,是人生裡充滿不斷的矛盾以及巧合。兩個抱著完全不同的心態、不同理念的人,卻能相遇、擦出火花。對於黎明所飾演的小軍,矛盾在於儘管知道自己已經愛上了李翹,但還是把自己青梅竹馬的女友接來香港;而對於李翹,儘管愛上了小軍卻還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選擇了有勢力的豹哥。電影裡也不斷的出現矛盾的情節:補習班英文老師和芥蘭之間的愛情看似甜蜜,開心的一起回故鄉,卻命不久矣;李翹所嚮往的是成功、是賺大錢、衣錦還鄉,但是經濟不景氣,提款機螢幕上的數字位數越來越少,自尊心極強的她,竟然變得需要小軍接濟;好不容易賺了大錢,達到目標,可以衣錦還鄉的時候,母親卻看不到了;正準備要和豹哥安定下來好好生活的時候,豹哥卻死了;豹哥的死有何嘗不是矛盾呢?令人聞聲喪膽的角頭老大,最後,卻死在街頭小混混的手上;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的矛盾,卻又如此的真實。

    電影中也充斥著巧合,故事裡的場景橫跨三地,但李翹和小軍兩條本應平行的線卻不斷地交會。李翹要被遣返的時候,小軍的背景巧合地出現了,帶著李翹,逃離被遣返的命運;李翹帶團在看自由女神,而小軍也正好看著自由女神;兩個人聽到鄧麗君的死訊,不約而同的追尋著鄧麗君生前的影像,進而相遇;而最大的巧合,陳可辛導演在最後點出,在一開始、火車上,兩人的起點,就已經在一起了。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的滋味觀後感

    蘋果的滋味,是甚麼樣子的呢?剛開始,皮上也許還塗著臘,苦苦澀澀;從果肉開始,蘋果的香氣和甜味卻令人陶醉其中。

    這部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來探討。一是50年代美國人與台灣人生活上的差異。故事的主角,本來應該是兩條八竿子打不著的平行線,卻因為一場車禍,而有了有趣的交集。阿發一家人,為追求更好的生活,來到台北地區發展,卻依然貧困,家裡有一大串的小孩,女孩子為了家計,為了讓弟弟唸書交學費,準備要被賣掉,是50年代許許多多台灣家庭的縮影;美國的駐台上校,過的是優質的生活,蘋果、牛奶等食物,對他而言,是生病時理所當然的補給品,撞到人要理賠,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這些對阿發一家來說,卻是天上掉下的禮物。上校在警察的陪同下來到阿發的住處,出現在他眼前的,是他無法相信的景像,這種地方能住人嗎?走進屋子裡,他更難相信了,這家人,到底有幾個小孩呀?

    而當時台美雙方的認識,是怎麼樣的呢?美國人對於台灣人,從大使館的秘書,在電話中輕描淡寫的要上校放心,台灣人民是「全世界最配合美國國家的人民」(這聽來不禁感到有些諷刺,直至今日,好像還是沒甚麼多大的改變)。而台灣人對於美國人看法,從阿桂對兩個兒子說「也不看看這裡是甚麼地方,不怕被阿度仔抓去」看出,美國人在台灣人的心中,是惡魔,是可怕的。然而,實際上,又是如何呢?阿桂在護士前大哭,怎麼這麼歹運的那幕中,女兒一句「人已經離開了,媽妳不用再哭了」,以及阿發的工頭們來探望,摩拳擦掌地,想好好的替阿發討回公道;讓人發現,原來,她們也不是這麼單純。上校給了大筆慰問金、食物和資助啞巴女兒讀書,阿桂與工頭一群人在病床邊旁若無人地大笑,到底是誰配合誰,誰是惡魔呢?

    語言的隔閡問題,我相信也是本片中一再強調的部分,警察跟母親溝通的過程,其實可以跟警察先前向阿發的啞巴女兒問路來做個比較,都一樣無法溝通,差別只是有女兒可以翻譯,當作橋樑,顯出了老百姓跟政府之間語言的隔閡。往醫院的路上,阿桂哭得驚天地、泣鬼神,警察為了讓她停止哭泣,跟她說,妳再哭下去,老公會更嚴重唷,說不定會死掉,聽在我耳裡,心裡是一驚,好險阿桂聽不懂,不然會抓狂吧。醫院裡的許多情節,凸顯的也是這個問題,像是母女倆跑錯廁所,工頭與護士間的對話,還有會講台語的護士等,都再三的強調語言隔閡的情況。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記得高中時候,在一次國樂絲竹的全國賽中,老師不斷的提醒我們,接下來這組,要注意聽、用心聽。我們耳裡聽到的,比起國內其他學校,並不是最完美的演奏,但卻是最純淨、最使人感動的。他們看不到,卻能依賴聽覺、觸覺、記憶力,演奏默契決定一切的絲竹,演出觸動人心的音樂。演奏結束,大家感動得紛紛起立、奮力鼓掌,有些人眼角還泛著淚光。這個學校,正是惠明盲校。

      「黑暗中追夢」分為三個部分,「文貴的音樂夢」、「偉智的火車夢」、「馥華的作家夢」。文貴,21歲,全盲,智能障礙。簡單的加減算不出來,卻能在聽過MAKSIMCD後,把樂曲彈奏出來。不只是鋼琴,小提琴、打擊也是一樣,更擁有人人稱羨的絕對音感。偉智,19歲,全盲,智能障礙,自閉症。無法分辨800900元,哪個比較貴,站在鐵道邊,卻能辨識出各種火車並記下經過的時間,也能說出自九歲以來每一天發生的事。馥華21歲,因為10歲時的火災,眼盲、全癱、無法言語,在家教育七年,進入仁愛實驗學校,而後,在彰師大旁聽中文系,靠著注音溝通板和摩斯密碼與別人溝通,也寫下許多動人的文章,更去關心其她和她一樣因為意外而癱瘓的人們。

        我認為可以把這三個故事分成兩個部分來討論。文貴和偉智屬於同一類型,他們是先天的障礙;而馥華屬於後天造成的另一類型。

        文貴和偉智都擁有過人的記憶力,過人的音感。文貴的記憶力和音感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能記下旋律,並無師自通地演奏出樂器,也能模仿各種聲音;而偉智的記憶力和音感則是分頭應用,能辨別出各種火車的聲音、各種錄音帶的內容,是來自他另類的絕對音感,對節拍的敏感度,記憶力則讓他能記得火車時刻表和生每一天所發生的事。正因為他們在視覺的缺陷,使得他們能更專心在聽覺上,不受其他聲色光影的干擾;一般人同時要理解也要記憶,而他們因為理解力沒有開發,能全心全意在記憶上,使得他們的記憶力能夠勝過一般人。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看「傷痕228

        一個個對國家、社會懷著滿腔熱血的台籍菁英,就這樣被囚禁、刑求、甚至是殺害;一個個只是想安居樂業的小老百姓,卻死在機關槍無情的掃射下;看到這裡,我憤怒了,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憤怒著……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嬤像一本書,隨便翻開,就是一個祕密,一個故事。」,吳念真導演的「人間條件2」中,阿嬤的孫子Tony這麼說著。而這部台籍慰安婦紀錄片中的每一個阿嬤,她們的一生,翻開來,是血、是淚、是無奈、是無盡的悲哀……。

        我們生長的時代,離日治時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上一輩所經歷的,對我們而言,似乎只是一個又一個歷史課本上的名詞。印象中,好像曾在新聞裡看見老淚縱橫的阿嬤們,聲嘶力竭的要求討回公道,應該是當時年紀還小吧,不大瞭解甚麼是慰安婦,也不理解阿嬤們到底為什麼難過,為什麼哭。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許許多多拍攝南京大屠殺時期的電影裡,漸漸地對於日軍對女性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怒、痛苦、無法接受……。

        再一次的認識日本所謂美其名的「軍妓制度」,是從公共電視在2005改編自林語堂所寫的同名小說「風聲鶴唳」,劇中女主角-江南名伶「」-和她的同伴們,被日本人抓去當軍妓,劇中一間一間的小房間,日本軍在門外大排長龍,我還明白的記得我當時看到這幕的反應,真的覺得日本士兵像在排隊上廁所,沒有人尊重這些女人,不管她們的痛苦,一天接客二、三十次,正如記錄片中阿嬤們所訴說的「哭得要死」、「叫天不應」……。

        這部紀錄片裡的阿嬤們,只是為了家計,想到外地去工作,卻受騙上當成了慰安婦,無奈地說「被騙去還能怎樣?」。在緬甸的深山等交通不便的地方,墳場旁、寮子裡,受盡欺負,逃也逃不出來,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有些慰安婦們死在戰場;有些人熬了很多年,好不容易可以離開,卻帶著一身的性病、墮胎、受傷造成不孕,回到家鄉。不但不能好好的大哭一場,控訴不公平的待遇,還要裝做甚麼事都沒發生。人與人之間,總是只看外表,不看內容;怕被人看不起,一句也不敢洩漏;怕家人難過,隱瞞父母,一個字也不敢提;無法結婚,就算能夠結婚也絕對不能讓老公、家人知道這件事;多少個女性,這樣,守著秘密,過著痛苦的生活。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