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期限:禮拜六晚上12點前

目前分類:黎瀚棻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要舉手自白,我上課的前一天晚上因為在忙營隊的事太晚睡,所以看影片的時候不太能集中精神,不過看到尋根歷程裏導演父親激動的抱著已逝親人的墳墓,生理上的障礙讓他難以行動,但觀眾彷彿能從他緩慢的身軀感受到激動的悲傷,到後面他探訪了以前國小的老師,沒有訪客的老師依依不捨的堅持送導演的父親出去,行動不便的他右手拿著手杖,左手還拿著椅子支撐。到片子的完結,看到導演老邁的父親和導演的兒子在田徑場上嬉戲,老師到最後給的總結講到我們很多時候有美好的回憶都會拍照留念,但照片上出現的人很少是自己的家人,我就忍不住流下眼淚。

 

生在城市裏的我,對家鄉一詞的理解就是有山有水還有牛,但實際上,我家鄉就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也就是香港,只有高樓、汽車和污染,多麼沒有情調的家鄉感覺呀。我就是愛往外跑,覺得年輕就是要多嘗試多經歷,曾經我以為我對我的家鄉是沒有甚麼特別的感情(畢竟高樓、汽車和污染聽起來是多麼冷血的東西啊)。不過雖然我只是來台八個月,我就感受得到家鄉的位置早就紮根於我的內心深處,早上的飲茶點心、每天坐公車上學的風景、在家裏跟老爸鎖定電視英文的外國片集哈哈大笑的晚上。那是不能忘卻的味道、風景和片段。我只是幾個月沒回家,在這裏再活得開心認識很多的朋友,還是會想起那個地方,何況是離家幾十年的老爺爺。

 

片中導演講到自己跟父親並不會有交心的談話,讓我有著憂傷的感覺。也許他想透過這個片子跟父親說些甚麼,也許他帶著父親踏上返鄉的路程,透過這個旅途他想跟父親說些甚麼。我在想,到底,我上一次跟父親講話是甚麼時候,我們聊了甚麼話呀。擁有健全的身體是幸福的事,但並不能在這個健康身體上好好的交流心靈卻是很可悲的事呀。這部片子是紀錄導演的父親尋根的歷程,更是導演了解自己父親的過去和熱情的紀錄。自出生以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經歷過許多的父親,我們不了解他的過去、曾做過的承諾、建立了各種親密的關係,也許不曾跟父親交心聊過天,這次的尋根讓他看到了這不曾看到的一切。父親的年邁伴隨著兒子的出生、成長,那是新生命的輪替,這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環,有一天自己最親的人會作古,自己當上了他的角色,這才會發現自己曾錯過許多。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感覺這次的影片跟黑暗中追夢很相似,告訴我們社會中有一群缺乏資源、努力生活的殘障人士。他們身體上的缺憾總讓人卻步,但單純、堅強的心卻能感動人心,也許在這個越來越複雜的社會,這在提醒我們重回單純的美好,要對自己的健全懷著感恩的心,進而為比自己不幸的人伸出援手。

 

大象男孩和機械女孩,也許因為他們的年幼,對世界還在摸索的狀態,即使受著身體上的缺憾所局限,他們臉上的笑容是如此的純真,對世界的好奇和事物的探索不比一般小孩少。可是,可惜的地方也是在片子中值得探討的地方,是社會又為這些孩子提供了甚麼呢。可以看到醫院部門看到這些個案只會推卸責任,把無辜的小孩丟來丟去,苦了他們的父母,為著他們四處奔波勞累,還要同時挑起家庭的重擔。對於他們來說,失望的不是沒有金錢去治好孩子,而是連接受治療的機會也沒有。儘管幾經辛苦還是幸運地找到願意作治療的醫生,但是當中喪失的時間、這個家庭承受的壓力,是不能計算的。現在的醫療系統到底是以甚麼基準去挑選病人,不,應該是問,醫生應該挑選病人嗎?也許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不談金錢是不可能的事,但還記得最近上英文課,老師討論到生死的文章時提出,如果當你看到一個人在受苦的時候,你可以把自己置身事外,對此沒有感覺的話,你根本沒有把對方視為人看待。那到底,要醫『人』的醫生,有把這些急需幫助的人視為人嗎?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影片裏的主角得到一個非政府慈善機構的幫助 (其實我有點忘了,但我猜應該是非政府的吧),得以有機會受到教育和醫療機會,這是讓人鼓舞的事。那其實作為整個社會的操縱者,政府又有扮演了適當的角色嗎?相信在世界不同國家,都會有發現的問題是,需要幫助的一群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援。社會在顧著經濟發展,急促成長的同時,有沒有留意到最基層的人的訴求,也許那是很大塊的經濟支出,但是,作為社會的父母,有能夠把自己的子女好好照顧,不要整天只往外賺錢嗎?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也只會著重兩位主角的發展,這次影片開始前老師提到這部影片裏面有很多的愛情,讓我更留意其他的角色和當中包含的情。在我一直認為較缺乏人情味的香港,影片帶出了很多小人物之間的扶持和關懷,有雖已逝卻專一的愛如黎明的姑姑對外國明星過往的一段情、有堅定不移的愛如杜可風對染有愛滋病的東南亞女子的包容、有對家鄉的家人和愛人思念的愛如黎明和東南亞女子懷有歡欣的心寫信回家等。

 

而在整部影片裏,讓我感到最寂寞的人是張曼玉,整天都是工作,和別人的交流都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她刻意隱瞞自己是大陸到港的身分,那些畫面讓我發出會心微笑,在香港出生和長大,我很了解在九七以前,很多人都比較愛說自己是香港人或是英國海外公民,會說自己是中國人是很少。這就像是一種階級觀念,你是大陸來的話,就是比不上香港出生的人,你只會講大陸腔的國語,就是比不上會講英文的人。如果想要在這片土地出頭,作為所謂的大陸人,是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和偽裝,這就是張曼玉在影片中面對的處境吧。這種孤獨、無法抒發自己內心情緒,總會讓人身心勞累,所以當黎明和曾志偉走進了她的世界後為她帶來了安慰和支持,也讓她在異鄉裏願意為別人付出。同樣背景而單純的黎明的愛是很直接沒有掩飾的,噓寒問暖、一起走過銀行帳戶有三萬多塊和三十多塊的日子;而背景截然不同且複雜的曾志偉則是默默的隱誨的,不直接表露內心感受,總是老大的語氣卻關心著她。其實整部影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曾志偉跟張曼玉的情吧,不像跟黎明之間強烈的愛情或身體間的吸引,相比起同樣是隻身來港的黎明有一個家鄉的愛人,也許因為兩人同時孤獨的人,所以在影片後期張曼玉選擇了跟曾志偉一起離開香港,不管這是報答還是不捨,兩人還是互相扶持走過低潮,我想在異鄉中張曼玉是在曾志偉身上學懂不只賺錢還有捨去身邊所有去付出感情的。

 

而黎明在戲中本身單純的性格,隨著劇情的發展,認識了不同人,從認識的人之間相互的愛中學習,學會思考更多,理清自己的思緒。影片最後安排兩人重逢,雖然好像是繞了個大圈再在一起,但我覺得兩人在影片初還是很年輕世界還是很狹窄,兩人的關係還是很嫩,處理方式也比較不成熟,但認識了身邊的不同人,有著不同的發展,上了更多人生的課堂,讓他們更能確定和珍惜彼此,愛情也升華。人生是學習愛與被愛,付出與收獲,每個選擇總會有其課程,能相遇,能建立關係,實在是一種緣份。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個年代,一顆蘋果對於有些人來說跟富貴一樣遙不可及。整個故事很簡單、直接,一場車禍讓兩個世界連接起來 --- 貧窮人家和有錢的美軍,這也許讓我們更了解到當時雙方的關係和所處於的環境。

 

貧窮家庭在整個故事裏大部份時間所計較的都是金錢,就像妻子接到丈夫的消息後叫喊的只是以後的日子怎麼過,這聽起來既又現實,但電影拍攝起來卻讓人感到這個家庭的可愛和純真。夫婦兩人帶著一群還年幼甚至殘障的孩子住在鐵皮屋,賺著微薄的薪金,他們的世界就是那個鐵皮屋和如何養大這群孩子,他們不懂賺大錢,只會依循以往的世界,一塊一塊堆積上去。當他們嘗試裝胸作勢或假哭以取得賠償,卻得到更大筆的金錢,那種吃驚、歡喜、小心翼翼,將那一疊錢幣像寶貝般但技巧笨拙地藏起來,就像小孩走進糖果屋裏面讓人會心微笑。也許會有人覺得他們向現實低頭、虛偽,但我覺得他們確切表現出當時低下階層所面對的困境和煩惱,他們的要求很單純,希望生活能得到保障,即使想獲得很多的賠償,也不會像現在有些人出事後不斷的敲詐威脅。失去兩條腿的丈夫更連聲道歉,那也許是一種習慣,一種下層人士對自己地位的低頭和妥協。也許他們會想得到很多錢擁有榮華富貴,但其實他們並不知道那是甚麼樣的生活,因為他們最清楚了解的世界還是只有那個鐵皮屋而已。就像他們很想試試看蘋果,但其實對蘋果的味道毫無概念,一旦得到的時候,所給的反應都很直接並不做作。蘋果的味道未必如想像般那麼理想,得到富貴也需要作犧牲,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啞巴女兒被送到國外去,家裏也不再團圓。這個可愛的家庭把車禍視為好事、是幸運,可以看出他們想法的單純,對自己身為窮人的甘心,但同時對富貴的渴望和遙不可及。

 

另一方面,看到電影中的美軍對這家人友善的對待,我是感到很驚奇。可能是刻板印象,還有一開頭大使館電話的內容,我本來還以為美軍會得過且過膚衍了事,想不到不但很認真地道歉,還周全的解決受害者的經濟問題,也買了很多很好的食物招待這家人。如果這是實況的縮影,那可想象得到當時兩方的關係良好。不過就像貧窮家庭不了解富貴生活一樣,有錢的美軍也不了解貧窮人的生活,例如在像迷宮的鐵皮屋圈裏找不到房子時不願了解啞巴孩子給的提示,也沒有想像到原來會有人沒吃過蘋果,不過這個車禍讓他接觸到了,我覺得那個啞巴孩子就像蘋果一樣是美軍接觸這個世界的門匙,他走進了這個世界也願意去付出關懷。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底甚麼才算是真正的黑暗呢?我會說失去人生的方向。沒有方向的人生,就像是大海中沒有指南針的船隊,沒有目標,沒有可以期望的東西。但是在這次影片中出現的三位主角,儘管在旁人眼中,他們先天或後天引致的殘障,是極度的絕望和真正的黑暗。但在於我來說,他們堅定的方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更熾熱的光芒。

 

「黑暗中追夢」讓我回想起前陣子看的電影「潛水鐘與蝴蝶」。電影裏主角天來橫禍,沒有任何原因、任何徵兆,就從人生高處中掉下,成為只能用一隻眼睛跟外界溝通的全身癱瘓者。電影很多部份以第一身的方式讓觀眾感受主角面對的外在環境和心理環境,那是讓人震撼和難受的鏡頭。最可怕的事情是心中明明有很多想法、有很多感受,但只有電影院的觀眾聽得到,電影裏的其他人都只能單方面的跟他講話而聽不到他心中的百般回應。有口不能言、有手不能寫,無論對於病者個人,或是病者的親屬朋友,那是多麼絕望的溝通啊。然而,電影中的主角依然憑著他的堅毅精神,還有醫院裏耐心提供協助的醫護和助理,不但能靠唯一的左眼和身邊的人作溝通,更在死前寫了一本書,進而跟世界對話。

 

「黑暗中追夢」讓我想起「潛水鐘與蝴蝶」,是因為兩者都有三個感動人心的要素。文貴、偉智、馥華,在旁人眼中,是難以溝通的對象,文貴先天失明再加上智障,偉智同樣是失明另加上自閉症,馥華則因火災從年幼時開始癱瘓和失去視力,若是一個不認識的人碰到他們,想必沒想過要怎麼去跟他們溝通,更不要談論去了解他們。但他們和普通人一樣,內心也有著自己獨有的眼睛,有很多對世界的感受和事物的觸感,那種對週遭環境和人事抱有雀躍的心情是如此的單純,他們總是渴望著與外界的交流,這種簡單而澎湃的心情,讓他們克服身上的殘障,讓外界能聽到自己心中的諸多想法、感受。反觀身心健全的普通人,卻很多時候喪失了和別人交流的純真,甚至連了解別人,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意願也沒有,器官本有的溝通功能已不復在,反而形成冷漠、毫無火花的交流。那是上帝的笑話,還是社會建構出來的嘲諷呢?另一個讓人感動的地方是文貴、偉智、馥華的身邊都有著支持他們、以他們為榮的家人,那也是造就他們能力發光發亮的原因。無怨無悔的付出也許就是父母最偉大的地方,醫者父母心也就是這個意思吧。不輕言放棄、支持著病人,才是真正的醫生吧,在病人的立場,最接近自己的人的關心和真誠是踏出自我的催化劑。最後,最難得也是最賺人熱淚的地方是克服殘障甚至是藉由殘障去幫助別人的心和行動,他們真正的做到和世界對話。我感受到,他在說,我可以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到了台灣之後,發現到有時候這裏老一輩的人會執著於本地人和外省人的分別,但在我眼裏,明明大家就是同一土地上的人,有著相同的膚色,為甚麼會有這樣的身份差別呢?而且彷彿裏面可以看到一絲的仇恨、排斥。看過這次的影片讓我終於明白到,歷史上曾遺下的創傷,對於經歷過的人來說是不能磨滅的,原來,族群間深層的隔閡是有跡可尋,那不是用遺忘或逃避所能克服,而是實際的認知,作出行動,對受害者家人作出交代。

 

還記得第一堂老師問到同學知道二二八是發生甚麼事,對於這個忙碌一週中出現的假期,大家都只略懂一二,我,更是不知道放假所為何事。經過這次影片的呈現,終於對這個日子有立體的形象,二二八事件說明了那個時代的人從期待到失望,再由失望到憤怒至革命的奮鬥過程。但也更讓人痛心的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可能還很年輕,但現在的安定卻是背負著很多人血和肉的沈重過去。作為踏足這片土地、享用這裏資源的年青人,也許那只是歷史,只是一個假期,但這段歷史必需為大家所認真思考,否則本地人、外省人之間的不和永遠扎根在我們的社會裏,被政治炒作,而非得到真正的調解。

 

一個本是鄰里互相相信,居民家不閉門、良好治安的地方,但原有的寧靜卻被毫無紀律的軍隊所破壞;本來隨著日本人的撤退,以期待的心情迎接國民政府,卻被比自己落後二十年的國家貶低身份和剝奪權利。任誰也會失望,也會憤怒。我不能想像當時的國民政府能如此草率,軍隊質素如此差劣,究竟當時的灣對於他們來講是甚麼?他們的屠殺行動不單是催毀了當時社會的和平,精英的喪失也讓社會的發展變得緩慢,更深化了族群間的不和。這不只是對那年那些人有影響,而是能左右現在整個灣的發展。一個社會,最重要的是人民,人民是生活、發展的基礎,如果這個基礎沒有得以和諧建立,那這個社會只是一個建基不穩的建築,任她蓋得再高再宏偉,總有塌下的一天。我在灣居住的日子不深,但正正是連初到灣的我也能感受到這裏有著本地人和外省人的分野,可見儘管這是再平和的社會也會有著一絲暗湧。當權者如何處理好人民間的衝突和不和,實在是重要的一門課,也許二二八事件是最重要的切入點,盼望這事件不再是用來炒熱民眾敵對情緒,或是嘗試淡化的傷痕,而是人民融合的轉機。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次大戰也許對於我們這一代已經算是久遠的歷史,屬於黑白片的年代,但二戰遺下的影響卻深深地根固在我們的社會深處,在世界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大家的眼光都放在未來,但這部片子提醒了我們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過去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現在,也是我們發展未來的同時該停步想一想的地方。

 

這次看到幾位慰安婦的自白,不同於過去只看到新聞簡單的報導,而是第一手資料深入的讓我了解到慰安婦悲痛的過去,原來,台灣是這樣走過大戰的年代。沒有選擇、沒有退路,也沒有真正的希望。單純的希望能為家裏盡一點責任,減輕經濟負擔,卻被欺騙到回不了家的地方,從事不人道的慰安工作。最後,家裏的責任沒有減輕,永不磨滅的恥辱卻一輩子跟著自己走。心理壓力讓自己結不了婚,也不忍對家人訴說自己的這段過去,從被欺騙說有工作開始,她們就被剝奪了作為人的自由和希望。戰爭,最讓人痛心疾首的不一定是那些倒塌的城市建設,而是在人心裏留下的陰影,無論二十年、三十年後講起還是覺得羞恥的負面情緒。這部片子不是告訴我們哪年有多少人死於哪裡,而是活生生的告訴我們在那個年代可以活得如此生不如死。但這些阿嫲依然堅強的活到現在,更勇敢的告訴全世界這些讓人不齒的罪行,這也告訴我們,過去的一切錯誤該被正視,該作為未來發展的反思。反觀我們這個年代的年青人動不動就自殺、沈淪毒海的理由,真是不能相提並論;現在強國能以子烏虛有的原因去攻打別國,毫無從經驗吸取教訓,只是莽自私的行為;最令人憤怒的是日本曾努力漠視這段過去,沒有為此而作出合理的澄清和補償行為。難道歷史發生了,就是過去了,不重要了嗎?

 

作為一個香港僑生,我一直都活於一個富裕的狀態,沒有甚麼憂慮的事,也沒有甚麼本土歷史或共同回憶是我所執著的。一出生,就是香港繁榮的年代,一直以來也不會留意日本侵華年代的歷史。我敢說,現在大部份的香港年青人跟我沒兩樣,甚至有人認為那是不重要的事。但這次的影片,讓我了解到,受著這些歷史直接影響的人其實可以跟我們很近,那已經不是黑白片,她們的告白是彩色的、活生生的。在這段侵華歷史裏面,老一輩的長者們都努力的奮力求生,死了很多,留下的也不好過,但他們一直堅強的建設、工作,才讓社會推動到現在的繁榮。我們能夠活在這麼幸福的年代,他們絕對是值得我們敬佩、感謝的一群。新一代不但該去了解曾在這片土地發生的事情,比對現在跟當時的生活,要珍惜,要審視,也要慎重的選擇,甚至以此為鑑,不要再讓悲劇發生。

culturestud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